原標題:【潮涌京津冀 逐夢新征程】讓自主創新落地生根 京津冀深度協同發展合奏曲在這里奏響
天津北方網訊: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八年以來,三地勠力同心,奮楫篤行,天津緊抓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這一“牛鼻子”,立足各自比較優勢,一曲曲產業協同、自主創新的樂章,正在這片熱土轟然奏響。
北京東南方向140多公里外,有一片科技園區——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在已建成的面積約69萬平方米的企業辦公區內,樓宇林立,企業聚集,創業氛圍濃厚,創新活力迸發。
京津冀協同發展,濱城是重要板塊,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作為濱海新區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橋頭堡,不但是兩地對接的重要紐帶,也肩負了落實區域協同的重要使命。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不斷推進,眾多京津冀資源加速借勢落地濱海—中關村科技園。
自主創新提速 企業發展“底氣”十足
“要讓有創新夢想的人能夠心無旁騖、有信心又有激情地投入到創新事業中,中國的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就一定能夠實現。”2019年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三年來,科技園同北京中關村同頻共振、相向而行,服務國家戰略大局的能力不斷增強。掛牌以來,科技園累計注冊企業突破3000家,創新發展活力澎湃。
在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一座座磚紅色的辦公樓中,每天都是一派熱火朝天的發展景象。
“您看這個租賃柜,現在已經在三亞投用,里面是我們的白沙mini助推器,是水下游泳、浮潛、深潛的設備。”在深之藍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廳內,工作人員正在介紹的是公司推出的消費級產品白鯊系列水下助推器、智能動力浮板等,這些產品相繼榮獲中國外觀設計專利獎銀獎、德國紅點設計獎等國內外大獎,遠銷海外70多個國家。
深之藍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從科技園走出來的企業。“過去,與水下探測器相關的核心技術長期依賴進口,目前這些技術國產化已大幅提速。公司生產的水下機器人在南水北調工程黃河隧道4.7公里的水下探測中,發揮自主化探測能力,幫助工程順利完成檢測。”深之藍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魏建倉說,公司目前境內授權專利已達253項,境外授權專利44項。
“良好的營商環境可以讓創業者心無旁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產品的創新研發中。”魏建倉說,“我們致力于把工業級的系統技術與消費級的供應鏈能力融合起來,為人類探索水下新世界提供革新性的工具,真正改變生產生活方式。”
作為第一家從北京中關村到園區落地的科技企業,致導科技是國內無人機行業中首家獲得ISO航空電子設備全系列認證范圍的高科技公司,2017年落地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和北京公司側重點不盡相同,致導科技將技術服務、生產制造、系統集成等業務團隊帶到了新區,扎在了濱海—中關村科技園。
“致導科技的業務核心是導航飛控系統,是無人機的核心部件,客戶對技術服務的需求黏性非常大。對于無人機行業來說,專業的測試環境是很必要的。”致導科技有限公司的CEO李曉宇說。和濱海—中關村科技園進行合作后,企業在園區內申請到一塊空域,不僅可以進行飛行測試,還不會對安全造成損害。“測試區域只要步行10分鐘就能到達,企業測試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
京津冀協同發展助力了致導科技的發展。隨著測試能力的不斷提高,致導科技發展趨勢越來越好,已累計獲得各項專利60余項。今年,致導科技也將在科技園實現產品的批量生產,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企業的快速成長只是園區企業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如今,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累計注冊企業已突破3000家,北京企業占到了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全部新注冊企業的30%,園區內北京企業在集聚科技資源、創造知識產權、支撐經濟轉型升級等方面作用日益凸顯。而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在持續吸引優質項目落地的同時,也在持續發力加快創新創業生態建設,助力園區企業騰飛,全力打造區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持續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
聚焦主導產業 打通堵點積蓄發展勢能
近幾年,一批高科技產品如雨后春筍般在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涌現:實現遠程控制的5G工業機器人、火神山醫院使用的對講機系統、定制化生產全屋部品……園區圍繞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務業打造“3+1”產業體系的成果初顯。2021年,科技園新增項目中超60%企業為科技型企業,較2020年增長47%,形成了一批有核心技術的創新型科技企業集群,區域內產業鏈、供應鏈日趨完善。
坐落于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的碳氫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2021年遷入科技園,團隊成員從3人擴充到30人,年銷售收入增長率也超過20%,其自主研發的天然高分子材料產品更是遠銷法國、俄羅斯、馬來西亞等地。
“科技園給予了企業一個有效銜接研發與前沿市場的平臺,可以讓老師、學生的科研成果得以順利轉化。”碳氫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旺說,在科技園賦能服務和資源對接的助推下,目前,公司的新型納米纖維素材料已廣泛應用在膜制造、氣凝膠制造、紙張纖維增效、水處理等領域。同時,公司也建設了一個400平方米的纖維素納米纖維研究室,為自身的創新發展夯實基礎。
碳氫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所在的天津科技大學科技園是科技園轄區內的“園中園”,通過合作,將進一步完善高校成果轉化,發揮天津科技大學在生物合成、發酵等領域的優勢,推動一批自主創新的“硬核”成果落地轉化。與此同時,遼寧石油化工大學(濱海)石化產業研究院也在2021年落戶科技園,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創新源頭體系在科技園初見雛形。
據了解,2021年,科技園新增高新技術企業入庫64家,累計達到98家,較去年增長188%;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98家,累計達152家,較去年增長281%;新增雛鷹企業60家,累計達到101家,較去年增長176%。和能人居、銳創環保、杰瑞石油工程3家企業入庫瞪羚企業。
不僅如此,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領軍企業正在科技園崛起。其中,聯匯智造發揮自主創新能力,將MOVER摩爾機器人導入5G技術,與中國電信共同完成內測,實現機器人控制信號通過5G網絡傳輸。海河生物成為國內率先獲得中國質檢總局頒發檢驗檢測機構認定證書的民營企業??菩旧鷳B農業項目入選農業部優秀案例,園區創新的“火花”在持續迸發。
今年六月,圍繞園區重點“3+1”產業體系持續發力,魔方出行北方總部項目、震威集團綠色節能一體化光伏項目、天津辰欣藥物研究有限公司等8個項目集體簽約落戶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為區域產業發展升級再添全新動力。
“科技園著力為企業打造良好的投資環境,讓企業在科技園能夠實現快速發展。”濱海—中關村科技園辦公室主任陳強表示,立足科技園定位和現有服務業發展特點,園區不斷整合央行征信中心、中國(濱海新區)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天津(濱海)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天津中小企業擔保中心、經開區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區等資源,聚焦優化完善人才創新體系。同時,塑造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增強各類科技平臺創新成果匯聚。
未來,科技園也將繼續聚焦“3+1”主導產業,圍繞產業鏈、供應鏈抓招商,以重點項目帶動產業發展,依托產業龍頭企業把上下游產業鏈拉長,著力招引引領性、龍頭型、抗風險能力強、核心競爭力強的項目落戶科技園,持續為園區注入全新發展動能。(津云新聞記者 陳汝寧 攝影 吳濤)
關于我們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onlinerecoverysuppor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