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我在我思】
原標題:騎行,一場人與城市的深度互動
劉小燕
最近,“騎行熱”成為許多媒體關注的話題。城市騎行氛圍濃厚,線上線下,自行車、公路車以及碼表、穿戴裝備等零配件成交額都有明顯增長。
近年來,騎行熱是有跡可循的。街頭自行車及騎行者數量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增加,騎行周邊產品銷售數據更直觀——據某電商平臺數據,今年“6·18”預售期內,騎行品類是銷售情況最好的品類之一,預售訂單額同比增長240%;整個“6·18”促銷期間,自行車零配件的成交額同比增長100%,碼表、穿戴裝備等均快速增長。
毫無疑問,騎行已經成為一種潮流,這種潮流不僅僅體現在小眾發燒友對高級車輛及裝備的追求上,更體現在包括共享單車、普通自行車、山地車在內的大眾騎行上。這樣的變化,一方面得益于我國自行車生產體系的迅速發展,據行業協會統計,2021年我國自行車產量7639.7萬輛,同比增長1.5%,國際訂單已排到今年底。另一方面是因為城市道路規劃等硬件條件不斷改善。比如,在北京的回龍觀地區,有一條全長6.5公里的自行車專用車道。
疫情之下,騎行更實現了一種多贏——可以滿足無接觸通勤的需要,可以增強體質,成本低、綠色節能還自由。對諸多騎行愛好者而言,騎車上下班更是一件放松、愜意的事情。
當然,伴隨騎行熱而來的還有一些挑戰和問題。比如,交通硬件方面,復雜路段的非機動車道與其他車道規劃不清晰,非機動車道和停放區域被占用,部分路口信號燈、指示牌混亂等;交通參與者方面,機動車、電動車、行人及騎行者的路權意識、規則意識有待提高。同時,從供給端看,我國在自行車車架和整車組裝方面具有優勢,但在諸如材料應用、力學研究等為民眾提供更好體驗的研發、成果轉化方面仍需發力。
其實,騎行不僅僅是一場個人的短暫“玩樂”,也不是一群人的盲目熱捧。其深遠意義在于綠色低碳理念的傳播和養成、在于促進大街小巷“神經末端”服務體系的完善、在于激活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佚堄^那條長6.5公里的自行車專用道,開通3年來累計減碳超1500噸;2021年,面對原材料漲價、用工成本上升、物流不暢、匯率波動較大等因素,自行車整車及零部件出口額仍實現同比增長62.3%,為近幾年增幅最高值,具有強大的發展韌性和內生動力。
讓騎行釋放出更多能量,深度參與城市發展、生活理念和出行方式變革,值得我們共同努力。國內自行車企業應抓住騎行熱的機遇,發揮組裝、銷售等行業經驗優勢,同時加大對專業技術平民化使用的研究力度,讓專業技術以更低成本應用在大眾自行車上;城市可以借鑒相關專用道路規劃的成功經驗,并對信號燈、停車區域、維修服務站點等設施進行配套設置;市民出行公約等行為規范也需要同步實施,以規范公眾騎行行為、提升安全意識……
一人一車一段路,簡單,也不簡單。從踩下踏板的那一刻起,騎行者與城市的互動已然開始,車輪駛過的每一幀畫面都是立體的,它透視著城市道路的暢通、基礎設施的完善和運維服務的水平,記錄著人與城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生。某種角度上說,騎行者腳下丈量的,是城市治理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當你騎車追著夏夜的晚風和黃昏,看著城市的風景一一擦身而過,音響里放著喜歡的音樂,這就是自由。”這段話包含了騎行者的樸素愿望。愿騎行熱和騎行產業、城市發展,能夠互相成全、美美與共。
關于我們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onlinerecoverysuppor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