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青年人就業壓力仍然較大,青年群體初次進入勞動力市場,普遍面臨摩擦性失業的困境。”近日,國家統計局關于“摩擦性失業”的這一提法,引發了熱議。有網友疑惑,“這又是什么新詞?”
事實上,“摩擦性失業”并不是憑空杜撰的新名詞,而是一個早就存在的經濟學概念。所謂“摩擦性失業”,是指由于季節性或技術性原因,使一些人等待轉業而產生的暫時性失業現象。
而青年群體普遍面臨“摩擦性失業”困境,多是表現在:一些青年人對未來有著較高的預期,更愿意花費更多的時間在勞動力市場中搜尋滿意的崗位;而另一方面,用人單位有時難以招到自己需要的人才,供求雙方不斷“摩擦”、調試。再加上疫情等外部因素的影響,導致部分青年人的擇業期不斷延長。
其實,在“摩擦性失業”這一新話題的背后,還是青年“就業難”的老問題。為了讓青年群體好就業、就好業,國家先后出臺了多項政策,促進青年群體就業創業。但針對于“摩擦性失業”,不僅需要高校持續完善大學生的就業服務體系;也需要用人單位通過不斷優化招聘機制,拓展招聘渠道等方式,縮短人才供給和需求之間的距離,才更有助于緩解“摩擦性失業”這一具體問題。然而,再良好的政策和就業環境也只能作為“藥引”,“藥方”還需求職者們自己開。
當然,青年求職者想謀求更好的發展,給自己留一些觀望和選擇的時間,是很正常的。但觀望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可能會錯失一些就業良機,而使自己變得越來越被動。而且,很容易因焦慮情緒的不斷疊加,喪失對就業的信心。
因此,與其被動焦慮,不如調整好心態和擇業觀念,主動尋求破局之道。要知道,擇業過程中,能夠一次性找到一份“完美”的工作是很難的,要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有一個清晰、合理的定位,并在實際工作中不斷磨練自己、提高能力、積累經驗,從實干中尋求發展的機會。
作為初入職場的新人們,一定要學會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只要腳踏實地走好職業發展的每一步,你的心之所向,終會抵達。
關于我們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onlinerecoverysuppor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