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學習困難門診不是“萬能藥”
不去培訓去看病,這個暑假“學習困難”門診火了。近段時間,一些城市的學習困難門診就診預約“一號難求”。比如,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的學習困難門診號源緊張到上了熱搜,南京、武漢、廈門等城市的兒童醫院,此類??崎T診也均處于超負荷狀態。
學習困難門診被推上熱搜,是件好事,這起碼讓一些家長認識到:孩子學習不好,老師反復講,還是聽不明白;上課小動作不斷;作業一塌糊涂,越批評越叛逆……這背后的原因可能不是孩子“懶”、“調皮”或學習態度有問題,而是他真的“病”了。
除了多動癥、自閉癥這些我們聽到較多的病癥,在學習困難門診中,還有很多我們沒聽說過的,如書寫障礙、數學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精神發育遲緩”等,這些都和神經系統發育有關。孩子的這些“病”終于有地兒“治”了。上了熱搜的門診讓更多人了解并認識到孩子成績背后有著更復雜的歸因,糾正認知偏差,這當然是好事。
但這個門診火到爆,讓人不禁有另一種擔憂。此類門診開設以來一直不溫不 火,在當下并不是新鮮事,“我們也挺出乎意料的,沒想到開了兩年多的門診突然一下子火了起來。”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心理科主任朱大倩自己也覺著奇怪。一號難求的求診場面背后,就怕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狀態從一種誤讀到另一種謬讀。一部分家長是在發現孩子的問題后抱著科學治療的態度來看病,還有一部分家長則把這個門診當作提高成績的神仙門診。再加上某些媒體把“看了學習困難門診,學渣變學霸”做成標題,更讓一些家長趨之若鶩。
看病吃藥是手段,提高成績才是唯一目的,治病關注的不是孩子健康本身,最終落實到有沒有效果——看成績!假如有這種情形出現,我們就需要注意防范家長和社會在學習困難門診這個新生事物上念歪了經。兩年前,媒體報道,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學習更專注,通過特別的途徑購買所謂的“聰明藥”,效果“立竿見影”。實際上,這種“聰明藥”屬于精神興奮性藥物,在藥效內,服用者的注意力提升、疲勞感下降。然而,它在用精神藥物換來成績提高的同時,也造成副作用甚至藥物成癮的后果。也難怪有網友提醒:“當心有病的是父母,吃藥的卻是孩子!”“為什么現在的孩子有這么多問題,是給家長的焦慮找一個出口嗎?”
在一些家長眼里,但凡能幫助孩子提高成績,不管是不是對癥下藥,都是“靈丹妙藥”。但是,如果家長自身陷入打雞血式教育陷阱和教育“軍備競賽”,那么,不論是學習困難門診還是所謂的“聰明藥”,都不能緩解家長內心的學習內耗。因此,面對學習困難門診時,家長須多留個心眼。一句話:在孩子學習問題上,有病治病,但也別沒病找病。
孩子遇到學習困難、心理困境,在有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家長最需要做的是靜下心來細細觀察孩子,體會他們的真實感受。每一個孩子生來都是不一樣的,有獨特的天賦和特性。即使有些不同,也不能簡單認定為“疾病”。不論是“學習困難”門診還是學霸必備的“聰明藥”,都不可能一次性解決一切學習問題。家長要做孩子堅強的后盾,一邊正向養育,一邊用自己智慧、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不一樣”。(陳進紅)
關于我們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onlinerecoverysupport.com. all rights reserved